圖為王文花向人們介紹紅油油的沙棘。 褐藻糖膠翟羽佳 攝圖為滿山遍野的沙棘。 翟羽佳 攝圖為王文花和塞北林場沽源分場副場長李成華。 翟羽佳 攝
  中新網張家口11月28日電(吳潔)“我只去過3次北京,加起來大約十天。”眼前這個面色黝黑的農村婦女羞澀地告訴記者。儘管如此,當鋪她帶領村民給2.1萬多畝荒山穿上了綠衣,就是為了阻擋風沙逼近北京。
  57歲的王文花是一名護林員,也是河北省沽源縣蓮花灘鄉榛子溝村的黨支部書記,1977年以6分之差落榜後,一直和其澎湖民宿他農村婦女一樣過著平淡的生活。2002年,她不顧家裡人反對,賣掉8頭牛和30只羊,還貸了一些款承包了8000畝荒山,成為塞北林場股份製造林的第一人。
  11月末的張家口壩上已經攝氏零下20度,記者見到王文花時已是上午11時,身穿單薄衣服的她還在山上護林。“已經習慣每天吃兩頓飯了,更何況已馬爾地夫經進入防火期,我必須謹慎。”王文花說。
  “以前這片都是荒山,每年都刮沙塵暴。只要一下大雨,村裡的莊稼就被泥沙沖毀,路也被衝出一條條很深的溝,”王文花指向遠方的山回憶。後來,塞北林場工作人員告訴她,沙塵暴是由於過度放牧導致水土流失造成的,如果不及時治理土地會進一步沙化,沙漠會一步步逼近北京城新成屋。林場工作人員說,只有種樹才能輓救家鄉,並且希望她能帶頭造林。
  此前,由來已久的沙塵暴一度困擾北京。早在1979年3月6日,中國新聞界就已經發出了“風沙緊逼北京城”的呼聲,一時引起國內外關註。而河北張家口壩上地區與北京市區的距離只有200多公里,海拔1300-2100米,是距北京最近的主要沙源地,在河北壩上地區築建綠色長廊迫在眉睫。
  “讓鄉親們放棄放牧去植樹,長時間還見不到收益,這等於在當地農民口中奪食。但是我是村幹部,必須帶頭響應”,王文花說。11年來,她最難的不是冒著惡劣天氣植樹護林,而是連親人都不支持。
  “雖然父親和丈夫不支持我,但是有兩個女兒和幾個姐妹的支持就夠了。”王文花說,她每天叫上幾個姐妹,帶上乾糧、拿上工具,背著樹苗,天不亮就進山了。
  “這山上沒有路,也沒有先進的交通工具,需要人工一趟一趟地把樹苗背上去,經常爬到半山腰又滑下來。”據王文花回憶,在攝氏零下30度的冬天,熱乎乎的雞蛋帶上山不一會兒就能結冰。山上的雪深能沒過膝蓋,摔倒了只能抱著樹爬起來,一個月能穿爛三四雙膠鞋。
  站在林地里,王文花滿含淚水地撫摸著一棵棵樹,“這是我2002年種的樹,現在已經長到10公分粗了。”她告訴記者,林地的每一棵樹都像她的“孩子”。之前,每天要爬幾百裡路巡山,休息不到6個小時,就是怕牲畜咬了樹苗,怕有人放火。雖然辛苦,但得知她種植的2.1萬畝林地也為京津地區帶去了綠色,還是非常欣慰。
  直到目前,王文花只去過3次北京,加起來僅僅10天。當談到對首都北京的印象時,她說,北京的樓特別高,非常繁華,但是空氣質量不是很好,天空總是灰濛蒙的。她開始並不知道種樹可以改善北京的空氣,後來才知道以前北京沙塵暴也與壩上水土流失有關。“我們和北京是個整體,我應該做一些貢獻。”
  河北塞北林場沽源分場副場長李成華說,沽源分場是塞北林場下設6個分場中面積最大的林場,林地面積達到了53萬畝。沽源又是雲州水庫的源頭,護林的建設可以保護好水源,增加雲州水庫儲水量,同時也改變了沙源的現狀,為北京阻擋了來自北方的風沙。另外,林區降雨量增加了200毫米,形成了獨特的小氣候。
  “塞北林場總場共有護林員204人,像王文花這樣的護林員還有很多,大部分是當地村裡有威信的村民。他們用數十年如一日的辛勞,為京津冀建起了一道生態長廊。”塞北林場場長王平說。河北張家口於1996年6月啟動塞北林場項目,經過14年的建設,一道固沙衛京、造福於民的“綠色長城”被牢牢築起,當地森林覆蓋率達到了33.5%。
  如今,王文花承包的2.1萬畝荒山綠化已見成效,還給鄉親們增加了收入。她說,現在村裡的環境變好了,多年不見的野雞、狍子也來了,北京也沒有了沙塵暴。她計划下一步種植經濟林發展林下經濟,“鄉親們跟我苦了十年。下一個十年,一定讓鄉親們都富起來。”(完)  (原標題:河北農婦背樹造林2萬畝 聽說能護佑北京(圖)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a70tapgx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